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位于今天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它为“阿折罗伽蓝”,共有洞窟29个,时代为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所有洞窟开凿在高约76米的玄武岩悬崖中层,俯视瓦格拉河,周围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是坐禅冥思的理想场所。
阿旃陀石窟外景
阿旃陀石窟全部为佛教洞窟,其形制为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两种。(图5-2)学者研究表明,阿旃陀石窟主要分为前后两期,第一期为公元前2世纪到2世纪,洞窟有第9窟和第10窟。这两个洞窟都属于支提窟。这种洞窟的平面呈马蹄形或者倒置的大写字母U型,可以分为前部和中后部两部分。前部空间较大,适合多人礼拜诵经;中后部安设一座覆钵式佛塔,部分佛塔正面雕刻佛像,在古印度佛塔也被称为支提,所以这也就是“支提窟”名称的来源;窟内四周有一圈列柱,与四壁之间形成礼拜道,空间狭窄,光线阴暗,主要用于信徒绕佛行道;窟顶为穹窿顶。(图5-3)除此之外,毗诃罗窟占据多数。毗诃罗窟主室平面呈方形,空间较大,正壁和侧壁开凿若干小型禅室,仅仅能够容纳一人进入,坐禅修行。经由西北印度和中亚地区,这两种窟型传入中国以后,毗诃罗窟并未发生太多改变,而支提窟则演变为中心塔柱窟,支提变成了楼阁式的中心塔柱或者方形塔柱,外在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意涵依旧不变。
阿旃陀石窟平面图
第二期开凿于5世纪到7世纪。支提窟和毗诃罗窟比第一期装饰更加复杂,壁画是本期的特色,内容是诸佛和菩萨尊像、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第1窟就保存着一铺完整的《降魔变》。(图5-4)根据佛传记载,释迦牟尼接受了牧牛女乳糜供养和刈草人吉祥的净草布施之后,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深入禅定誓成正觉。魔王波旬带领魔众前来扰乱菩萨修行。于是菩萨向魔王说往世因缘果报,以表自己追求佛智的决心。但波旬深疑不信,扬言自己的所作所为菩萨皆知,而菩萨过去世的功德自己却无从得知,谁能证明?于是释迦牟尼施触地印,呼唤地神,地神从金刚际涌现,为菩萨证言,不仅对菩萨的修行做出了肯定,也加速了魔军的溃败,对佛传故事高潮的来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铺壁画人物众多,结构紧凑,佛陀的镇定沉着和魔军的慌乱惊恐形成鲜明的对比。壁画突出的手法就是凹凸法,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立体感,根据画史记载,在南朝萧梁时期传入我国南方,张僧繇曾用这种方法绘制花卉,史称“天竺遗法”。
阿旃陀石窟第10窟剖面图和平面图
阿旃陀石窟 第一窟 降魔成道图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艺术史上的代表,更是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
你只需要决定出发
- 剩下所有的一切,交给我们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