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位于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40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唐述窟、灵岩寺,今“炳灵寺”之名来自藏语,音译“仙巴炳灵”,意为“十万弥勒佛洲”。石窟群主要由下寺区、上寺区、洞沟区三部分构成,现存窟龛216个,壁画近1000平方米,造像800余尊,其时代从西秦跨越到明清,前后传承1600多年。
西秦佛教艺术是炳灵寺石窟艺术的一大亮点。以第169窟为例,该窟北壁保存了“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该窟也就成为我国目前现存拥有最早明确纪年造像题记的洞窟,是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的重要年代断代标尺。
第169窟位于唐代倚坐大佛右上方的崖壁上,原本是一个天然洞穴,形状极不规则,高约15米,宽约26米,深约9米,是炳灵寺规模最大的洞窟。(图5-19)造像和壁画主要分布于南壁、西壁和北壁,残存的东壁保留了部分壁画,目前被编为24个小龛。根据第6号龛建弘元年造像题记,该窟开凿的时间不会晚于420年,在中国石窟寺营造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该窟众多造像和壁画题材意义重大。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外景
无量寿佛,又名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大士”。在北朝末期到唐代,随着净土宗的兴起,佛教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宣称只要念诵阿弥陀佛,人们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终大江南北出现了“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盛况。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雕塑大师戴逵曾经用时三年,创作无量寿佛木像和菩萨像,只是今天早已不存。炳灵寺第169窟无量寿佛坐像大概就是目前为止所见最早的实物资料。无量寿佛结跏趺坐,双手作禅定印;身穿袒右式袈裟,僧祇支外露;东侧上方墨书榜题“无量寿佛”。两身菩萨侍立左右,上身赤裸,下身着裙,旁书“观世音菩萨”和“得大势至菩萨”。(图5-20)佛像鼻梁高挺,上通眉际,脖子粗短,双肩魁梧,整体凸显出浓烈的异域色彩。
炳灵寺石窟169窟 无量寿佛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图在北朝时期极其流行,追根溯源,较早的考古材料出现在炳灵寺第169窟。经典依据是《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在灵鹫会上说法,忽然多宝塔从地涌出,住于空中。多宝佛原处过去世东方宝净国,他曾经发下大愿,待其灭度之后十方佛土中若有讲解法华经者,其宝塔自然涌现,以作证明。此时佛塔中出大声音,赞叹释迦所言不虚。与会眷属皆欲一观多宝佛之色身,因此释迦牟尼佛首先将其十方分身诸佛汇集于一处,然后用右手开启多宝塔塔门,并入塔内,多宝佛分半座与之。这就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图像的由来。第169窟共有3铺,分别是第11、13和24号壁画。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在覆钵式佛塔中,塔顶高耸三个塔刹;二佛双腿下垂,善跏趺坐。这和后代法华图像形成强烈对比,后代二佛并坐图像中,佛塔通常是汉地木构佛塔,二佛通常为结跏趺坐。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了第169窟法华图像的开创性。
藏传佛教艺术是炳灵寺石窟艺术的又一奇观。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军队纷纷被调往长安勤王,边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地区,包括炳灵寺。这是后来藏传佛教传入该地的前奏。从今天造像遗迹来看,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大规模地在此传播,明清之际达到高潮,炳灵寺活佛转世系统确立,寺院规模寺院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第70窟现存明代十一面八臂观音一尊,高2.73米,观音菩萨的十一面共分五层,从下往上的组合为三三三一一。下面三层的九个面造型相同,五官清秀,慈眉善目;第四层是法王像,瞋目獠牙,三眼红发;第五层为佛像。整体造型美观庄严,不失为炳灵寺明代造型代表。(图5-21)
1961年国务院把炳灵寺石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只需要决定出发
- 剩下所有的一切,交给我们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