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0公里处的秦岭小陇山。因为所在的山峰兀然耸立,山体岩石是紫红色、砖红色砂砾岩,远远望去,很像农家积麦,故而得名麦积山。目前麦积山现存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朝、五代、宋、元、明、清前后1600余年。麦积山石窟素以精美的泥塑作品而闻名,被学者们称为东方雕塑展览馆。
麦积山石窟
关于石窟开创年代,学者们争议较大。《方舆揽胜》记载:“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这就把麦积山的开凿历史定格在4世纪末5世纪初。虽然后秦统治者笃信佛教,但是从目前石窟遗迹来看,学者们多认为最早的洞窟可能属于北魏时期。天水属于地震多发地带,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至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崖面裂痕以及崖下的落石,也许早期的石窟遗迹已经遭到破坏。
在麦积山1600多年的石窟营建史上,北魏、西魏和北周是三个兴盛期。第127窟(乙弗氏功德窟)、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散花楼)(图5-23)、第44龛(图5-24)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为此北周文学家庾信写下了著名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壁累经文,龛重佛影。雕轮月殿,刻镜花堂。横镌石壁,暗凿山梁……”可见石窟寺规模之盛、图像之美。仁寿元年隋文帝于麦积山敕建舍利塔,赐寺院名“净念寺”。造像活动虽然继续进行,但是其规模远远不及前代。唐朝时期,麦积山似乎一片萧条。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流寓秦州时,游览麦积山,写下《山寺》一首,描绘道:“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眼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穿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纤毫。”宋元明清时期,麦积山没有新的洞窟开凿,多是对原来旧有的洞窟进行重修。
禅窟是麦积山石窟的特色之一。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坐禅之风盛行于北中国,而麦积山远离喧嚣,丛林环绕,是理想的坐禅之地。根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西秦时期,著名大德释玄高曾经率领门徒,在此隐居,讲经坐禅;此后他周游永靖炳灵寺和北凉国都姑臧城(今武威市),439年北凉灭亡以后,又随着迁徙的人群来到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度成为太子拓跋晃的老师。从历史记载来看,5世纪初禅修重地麦积山已经声名远播了。
麦积山石窟 第四窟
禅修活动的盛行,决定了麦积山的洞窟形状、内部空间特点以及造像内容。坐禅的时候,修行者往往会结跏趺坐,微闭双眼,专心观想,所以基本处于静态之中。因此修行者不需要太大的活动空间,麦积山石窟很多洞窟都是仅仅能够容纳一两个人坐下来,空间狭小。此外,麦积山造像题材多为释迦牟尼佛、交脚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多宝佛二佛并坐、三佛、七佛、千佛等图像。根据两晋南北朝流行的《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思惟略要法》等典籍记载,这些图像一方面是僧人坐禅过程中观想对象的再现,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僧人入定观像。
麦积山石窟 第44龛
麦积山众多石窟之中,第43窟和第127窟(图5-25)是两个极具特色的洞窟。它们都和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有关。乙弗氏天资聪慧,美丽贤淑,大统元年(535)被册立为皇后,和元宝炬非常恩爱。那时柔然经常侵犯西魏边境,为了和亲交好,文帝迎娶柔然公主,乙弗氏被迫出家,先是在瑶光寺,后来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和儿子武都王元戊生活;但是不久,便被文帝无奈地赐死,葬于麦积山石窟,号寂陵,据考证即第43窟。乙弗氏皇后之子元钦登基后把她的灵柩迁回洛阳,与元宝炬合葬永陵。第43窟位于麦积山东崖下层西部。佛龛外部石雕三间四柱单檐庑殿顶。屋顶雕刻筒瓦瓦垄,屋脊两端雕刻鸱尾。檐内开凿进深1.2米前廊,正壁中央开凿佛龛,平面半圆形,龛顶为穹窿顶,佛龛后壁可以通往后室。后室为盝形顶,平面为刀型,学者们认为这是北朝时期极富代表性的墓葬形制。当年乙弗氏皇后的棺柩可能就放置于此。
第127窟可能是乙弗氏皇后的儿子为她所开凿的功德窟。洞窟长方形,窟顶是盝型顶,空间很像一口棺材,是典型的涅槃窟形制。正壁绘制涅槃经变,内容为佛陀临般涅槃和八王争舍利。左壁是西方净土变,右壁画维摩诘经变。前壁门上是七佛造像。窟顶平顶绘制一身飞往兜率天宫的天女,端庄美丽。(图5-26)四坡题材分别是睒子本生故事画和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故事画。整个洞窟大量使用蓝色,这种蓝色一千年不变色,其原料是青金石,产自今阿富汗,因此洞窟造价昂贵,壁画绘制技法高超,图样和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5-27)颇有相似之处。可以推知,这是来自帝都的宫廷画师的作品,代表着当时中国的绘画水平。
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只需要决定出发
- 剩下所有的一切,交给我们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