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国世界有飞天漫天飞舞?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并通过崇拜行为、礼仪规范和一定的组织团体表达信仰。佛教作为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性宗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有一系列严格的教义,并通过制定诸多戒律、仪礼来规范信众的行为,具有庄严、神圣的特质。
观无量寿经变描绘的佛国世界
此幅观无量寿经变保存完好,是敦煌最精美的经变之一。图中用将近8平方米的篇幅描绘美妙的佛国世界。构图简洁明快。宝楼阁离三尊较远,使三尊平台、乐舞平台都成了开阔的“露天法会”场所。中部的佛国建筑,采用盛唐的宫廷结构布局,豪华壮丽。下部正中的舞乐占的壁面大,虽人物不多,但其欢快的乐舞场面极具感染力。
中唐 榆林窟25窟 南壁
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佛经中极力渲染佛国世界的庄严殊盛:虚空中有十方世界诸佛前来赞叹“安乐国”的种种庄严;各种飞舞着的乐器,每件乐器上都拴一条飘带,表示“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的“万种伎乐”;佛国天人所居住的舍宅、宫殿、楼阁,高下大小,“随意所欲,应念即至”;佛陀结跏趺坐的宝池“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有“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佛陀身边有诸菩萨胁侍听法,并“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伎乐飞天
两身伎乐飞天,一拍腰鼓,一吹竖笛。拍鼓者,腰鼓斜置胸前,双手上下拍击。吹竖笛者返身回首,与之呼应,姿态优美生动。
西魏 莫高窟285窟 南壁
佛国世界的庄严殊盛,让人顿觉肃穆,心生向往。但佛经往往晦涩难懂,非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能读。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由佛经改编成的讲唱文学的“变文”和由佛经绘成画作的“经变”。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给古代画师们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空间。画师们大胆地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让飞天拥有了仕女们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西方艺术家把人体的再现作为审美的最高准则,把人体的造型美当作诗来创作。而东方则以“意”为要旨来营造艺术,所以出现的飞天造型,也就不在乎人物自然存在的形态。因此,飞天不用翅膀,而由人体直接飞翔。借衣裙和飘带显示空间和飞舞,画面更具天宫仙境的神秘之感,使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此外,按佛经所示,飞天的职能有三:
一是礼拜供奉,表现形式为双手合什,或双手捧花果奉献;
二为散花施香,表现形式为手托花盘、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
三为歌舞伎乐,表现形式为手持各种乐器,演奏舞蹈。
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无情节可言,但其所作合掌、散花、施香、伎乐等都包含在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妙法莲花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所列的“一华(花)、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幡幢、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十种供养中,代表了民间信众对佛陀的供养。为了显示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入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无情节可言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
观无量寿变经中的飞天
观无量寿经变中,在宏伟的楼阁上方,辽阔的天空上飘荡着各种扎着飘带的乐器,不鼓自鸣,飞天随着乐曲的旋律穿梭于楼阁之中,轻盈如燕,祥云燎绕,描绘出佛经中所说的仙境。将静止的建筑赋予动感,是画作的成功之处。
盛唐 莫高窟217窟 北壁
散花飞天
一身飞天在佛宝盖上方飞翔,双臂前伸,不见面容,只见双髻,双手将花盘抛出,鲜花随风散落在云间,动作舒展自如,巾带卷曲自然,可见当时画工的技艺成熟,构图多样。
盛唐 莫高窟103窟 南壁
你只需要决定出发
- 剩下所有的一切,交给我们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