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 > 敦煌与玄奘西行取经 >

玄奘取经图的由来?(一)

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察了安西榆林窟,分别给四十一个洞窟编了号,并对洞窟内容作了初步考察,在第2、3窟的壁画中发现了玄奘取经图,并将第3窟普贤变中的取经图临摹了下来。50年代后期,还给西安大兴善寺玄奘纪念馆复制了一幅,作为最早的玄奘西天取经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五十年来的保护和研究过程中,在榆林窟第3窟和第29窟,又发现了两幅取经图。近年来在安西东千佛洞第2窟也发现了两幅。至此共发现六幅玄奘取经图,但都不是独立画面,而是大幅变相中的插曲。
 
六幅取经图,都绘制在安西境内西夏时代的洞窟里,内容大同小异,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一、安西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右下角,一块临近水边的平地上,一位青年汉僧,光头,内着大袖襦裙,外套田相袈裟,仰首合十。猴行者作猴相,披发,头戴金环,身穿窄袖短衫大口袴,长靿靴,右手高举额前定睛眺望,左手牵马,师徒二人隔水遥礼观音,白马仅露马头。在水波月色、静寂无垠的神秘境界里,玄奘与猴行者,不过是这大千世界里的渺小人物。

二、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普贤变》南侧,探出一块平地,面前茫茫云海群仙缥缈,云海下滚滚激流,挡住前路,这就是取经人物出现的困境。玄奘着襦袴披袈裟,行縢麻鞋,遥望普贤菩萨身后的仙山琼阁,合十敬礼。玄奘头后有圆光,身旁祥云缭绕。悟空作猴相,大眼大嘴,毛发奓起,着小袖襦白袴,亦行縢麻鞋,随师施礼,均作风尘仆仆的行脚僧状。猴行者身后牵白马,驮大莲花,花中现经袱,光芒四射,象征自印度取回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很显然这是模仿汉代白马驮经的故事,描写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的情景。
 
三、同窟东壁北侧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下部画青年玄奘立像,头后有圆光,右袒褊衫,双手合十,虔诚默念。南侧画悟空,猴相,长发披肩,头束彩带,着衩衣小口袴,脚蹬毡靴,腰间斜挎经包,右手握金环锡杖,紧靠右肩,挑起一叠经盒。左手高举额前,两眼圆睁,探视前方,精神抖擞。这里不仅表现了取经归来的喜悦,从头后圆光和安排的位置看,它们已被画师列入观音菩萨侍从神灵的行列。

四、榆林窟第29窟北壁东侧水月观音下部附属画面,作横卷式,中绘一大树,枝叶茂密,北侧绘一俗士左手持一物,心形似桃,右手指树,回头向猴行者和玄奘谈话。猴行者和玄奘均为侧面像,猴行者圆眼,大嘴,披发,戴金环,衩衣,小口袴,背负一袋。后为玄奘,光头着袈裟,合掌,笑容交谈,玄奘身后白马空鞍相随。

树的南侧,一人手执一桃,回身递与另一人,二人俯身,窃窃私语。更有一僧,头有圆光,着袈裟,右手持桃隐藏身后,秘不示人,仰首与菩萨交谈。菩萨头戴三珠宝冠,高髻,长发披肩,内着衫裙,外套袈裟,双手合十听僧人谈话。僧人背后又出一菩萨,注视僧人手中之桃,而僧人尚未发觉。这一有趣情节,可能是玄奘与猴行者在西王母蟠桃林偷桃的故事。由于画面极不清晰,尚待继续考证。

五和六、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柱相对两侧壁,即甬道南北各有水月观音一壁,在观音座前画面中部各有一组玄奘取经图。

南壁者,绘于观音依坐的洛迦山前一片土坡上,玄奘一行依靠山岩,面对滚滚激流,水边蓝宝石闪闪发光。一派奇异境界。玄奘着大袖襦裙,外披田相,双手合十听僧人谈话。僧人背后又出一菩萨,注视僧人手中之桃,而僧人尚未发觉。这一有趣情节,可能是玄奘与猴行者在西王母蟠桃林偷桃的故事。由于画面极不清晰,尚待继续考证。

五和六、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柱相对两侧壁,即甬道南北各有水月观音一壁,在观音座前画面中部各有一组玄奘取经图。
南壁者,绘于观音依坐的洛迦山前一片土坡上,玄奘一行依靠山岩,面对滚滚激流,水边蓝宝石闪闪发光。一派奇异境界。玄奘着大袖襦裙,外披田相袈裟,脚蹬方头履,合十敬礼,悟空人相似猴,大嘴露齿,披发,头戴金环,身着武士衩衣,腰束带,小口袴,麻鞋,左手举额前定睛眺望,右手牵白马,马作正背面像,回首张望,意趣盎然。
 
玄奘取经图  榆林窟 第2窟 西壁
 

北侧者,玄奘作正侧面像,内着襦裙,外套赭红袈裟,躬身施礼。悟空面部残损,着武士短衫,行縢麻鞋,一手牵马,一手持金环锡杖,翘首观望,白马备好鞍鞯,伫立等待,均属西去场面。

这两幅取经图独特之处,在于都有一组神灵于云中随玄奘前行。云中神灵着帝王装,头戴通天冠,身穿大袖袍,腰束蔽膝,脚穿云头履,手捧香炉,昂首前视,侧侍天女,后有神魔张大旗,与地上的玄奘取经人马相随前行。这就是大梵天王。《诗话》中说大梵天王曾赐给猴行者盂钵和金环锡杖,在路遇白虎精时,猴行者将金环锡杖变作一个夜叉,头顶天,脚踏地,手把降魔杵……口吐百丈火光降服了白虎精,大梵天王曾向玄奘和猴行者说过:“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当有救用。”当玄奘一行至女人国前,路过溪水,洪水茫茫,法师烦恼,猴行者“大叫天王一声,溪水断流,洪浪干绝,安然得过”。大梵天王的出现,是与唐玄奘取经有内在联系的。

玄奘取经图中的行者悟空  榆林窟第3窟
 

这六幅取经图的共同点为:

一、出场人物只有玄奘、猴行者和白马。玄奘为青年高僧,着汉式大袖襦,长裙,田相袈裟,完全为汉僧风貌。均作行进途中巡礼朝拜情节,多数表现西游,白马空鞍自随。少数描写东归,白马驮经。猴行者负经。六幅画面象征性地表现了十七年的艰苦取经历程。

二、悟空为猴相,由于画师对猴行者的理解及艺术修养、表现技巧不一,造型也各有差别。因此,有的人相似猴;有的猴相而有人情味;有的一手持金环锡杖,一手举额前,定睛眺望。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艺术形象的神情风采,已在西夏壁画中初步展现。
 
鲁迅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想象丰富,情节离奇,但任何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有的以现实历史为依据,有的以想象和幻想的神话为依据,纪实性的《大唐西域记》,实中有虚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都是玄奘取经图和《西游记》的依据。
 
玄奘取经图中的玄奘,俗姓陈名祎,今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十九岁受戒,二十七岁立志赴印度求学取经,结侣陈情,请求西游,但未得朝廷允许。二十八岁,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为解救“人间众苦”,决心“不惜生命”偷越国境。首先孤身从长安潜入河西。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玄奘回京,时有慧威法师从中相助,秘遣弟子送玄奘西行。潜行至瓜州,刺史独孤达对玄奘深表同情,违旨放行。接着凉州牒文又到,令“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又得州吏李昌支持,当面撕毁牒文,秘送玄奘出玉门关。经历了千难万险,两年后才到达印度。在印度拜师学道,抄写佛经并游历五天竺,巡礼佛迹。于贞观十九年回国。前后历时十七年,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佛像,成为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和中印文化交流使者,这就是取经图中玄奘的历史依据。
 
取经图中的猴行者从何而来呢?猴行者之名最早见于“中瓦子张家印”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中的“白衣秀才”就是猴行者,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向玄奘说:“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于是玄奘“当便改呼为猴行者”。此后,在许多诗人笔下都见到猴行者之名。

宋刘克庄《后村居士集》诗中有:
 
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张圣者(张锄柄)在重光寺题诗中有:
无上雄文贝叶鲜,几生三藏往西天。
  ……
苦海波中猴行复,沉毛江上马驰前。
《诗话》中还有玄奘与猴行者的两首对话诗:

猴行者诗云:
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
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

玄奘诗云:
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贤。
前途若到妖魔处,望显神通镇佛前。
 
从此,玄奘与猴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幅取经图都是以玄奘与猴行者两个主体人物画成的。

猴行者即悟空,悟空是唐玄宗时代京都章敬寺沙门,俗姓车,名奉朝。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远去印度,因重病不能回返中土,便在犍陀罗国出家,先后游历印度、中亚、西域诸国,“与大唐西域记无少差殊”,“备涉艰难,捐躯委命,誓心报国”,二十七岁出家,六十岁归国,居上都章敬寺译经。《西游记》中的悟空,正是以晚于玄奘约四十年的“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加以想象神化而来。悟空化为猴相,起于何时,决定于《诗话》印刷、撰写年代。大约起于变文流行的晚唐五代,流行于宋。而猴相的渊源,学者们众说纷纭,已经讨论了几十年,大体可归纳为两派说法:
 
一派说法认为源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鲁迅是举旗者。他认为,猴行者的形象,就是唐代李公佑在山洞里发现的《古岳渎经》中所说的淮涡水神无支祁。经中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段神怪传说:

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之,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太平广记·李汤》中说,武则天永泰年间,州刺史李汤听渔人说:龟山下水中发现怪兽,“状如猿,白首长髯,雪牙金爪,蓦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双目忽开,光彩若电”。

自大禹治水之后,历代小说杂记中猿猴故事颇多:白猿化老人。猿猴寿与天齐,能知人过去未来。巨猿自称巴山猴。巴山猿好浮图,化为胡僧,说《金刚经》。白猿着白衣曳杖,动如白练。所有这些猿猴化人的故事,多与猴行者相似。猴行者、孙悟空的形象,从最早的民族神话人物无支祁逐渐演化而来,脉络清晰,言之成理。
 
另一派说法认为,猴行者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胡适力主此说。

《罗摩衍那》是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印度史诗,其中描写了人类社会、猕猴王国和魔鬼世界及其交织的关系。《猴国篇》、《美妙篇》中精彩地描写了神猴哈奴曼的超人本领,现在摘抄有关神猴的节句于后:

生为猴子肢体软嫩,
他能随时变化随意。
金刚杵打在他的身上,
但并没有把他打伤。
他的力量不可估量,
他能在空中行走。
哈奴曼自己说:
“辽阔的大山苏迷炉(须弥山),
峰顶好像刺破青天,
我能自由自在地绕着它转几千转。”
用我两条腿的冲力
我将把那大海搅翻。
只要一转眼的功夫
我一下子就能从悬空的云中跳下,
好像闪电冲出云层。
我的威力能比风神,
我飞跃能比金翅鸟,
我将一日走上一亿由旬(一由旬四十里)。
风神的儿子用一只手,
托起一座大山,
这威猛的猴子狂吼,
他大山反复旋转。
他身上燃烧着威光,
好像燃烧着太阳。
在《罗摩衍那·美妙篇》中,着重描写了神猴哈奴曼为了寻找猴王罗摩的妻子悉多,与罗刹斗争,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勇敢。
在进入十头魔王的游乐园时,史诗《美妙篇》40章写道:
勇敢光辉的哈奴曼,
个子好像是一座大山,
他在地上摔自己的尾巴,
发出了吼声巨大震天。
 
罗刹们听见了吼声,都吓得胆战心惊。当罗刹的各种可怕的兵器从四面八方向他进攻时,哈奴曼大显神通:
他一下子跳上了支提殿,
高得像须弥山顶一样。
这个无敌的哈奴曼,
破坏了那幢支提殿;
他浑身发出了光辉,
好像是波哩耶特罗山。
他发出了巨大的吼声,
听起来震耳欲聋;
飞鸟从天空里掉下来,
他的语音又响在空中。
这个身躯大力量大的猴子,
就从这座宫殿上面,
用力拔出来了一根柱子,
  
他把柱子使劲地挥舞……
他拔起一棵大娑罗树,
用力把它投到空中。
他抄出一根门闩,
迅猛地向敌人投去。
罗刹的脑袋没有了。
双臂和膝盖也都不见,
也看不到他的弓和车子,
还有马匹和那些箭。
这个猴子行动迅捷,
他引得那些箭都落了空,
引得那些车子白白冲撞,
他奔走在洁净的太空中。
他伸手抓起了一座山峰,
连同小鹿、猛兽和树木。
 
这猴中魁首哈奴曼,
为了杀死罗刹把山投出。
从他(哈奴曼)眼睛里,
射出了条条火光;
火光要焚毁罗刹,
连同兵卒和车辆。
在你们大家的眼前,
我从摩亨陀罗山顶跳上天,
我专心一致地
想跳到这一片大海的南岸。
哈奴曼和魔女斗争时,魔女要吃哈奴曼:
我(哈奴曼)立刻把身躯涨大,
比他们的嘴要大得多。
她(魔女)大大地张开了海口,
准备把我一下子吞掉;
 
她不了解我的情况,
我的变化她不知道。
在一瞬间的功夫,
我缩小了巨大的身躯;
我掏出了她的心,
一下子向天空跳去。
哈奴曼在战场上,
像愤怒的死神,
他能夺走人们的生命,
罗刹看着他四散逃窜。

从史诗中的描写看,神猴哈奴曼很像猴行者,特别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但《罗摩衍那》两千年来没有中译本,藏译本出现也较晚,虽然在三国时代,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的《国王本生》描写海龙盗走王妃,深居龙宫。国王与猕猴约盟,猴王率众为国王夺回王妃,国王发箭射死龙王,与王妃团聚。这与《罗摩衍那》中哈奴曼为罗摩寻找王妃相似,但并无哈奴曼和罗摩之名。
 
北魏时代所译《杂宝藏经》的十奢王故事中有罗曼罗摩太子之名,但故事与《罗摩衍那》完全不同,内容都是孝顺和睦,没有争斗,看不出神猴的威力和神通。这里的罗摩不像《罗摩衍那》中的罗摩。

《贤愚经·顶生王品》里描写顶生王在降服四天下,最后上三十三天忉利天宫,吹贝扣弓,开千二百门,与帝释天并坐,共享天乐。阿修罗与帝释天战,顶生王助帝释天得胜,顶生王心生独占忉利天宫之念,即自堕而死。有人说这就是孙悟空闹天宫的来源,实属牵强附会。

在印度、中亚、西域和敦煌壁画中,确有许多描写猕猴的故事和有灵性的猕猴的形象,但还没有发现过表现哈奴曼或罗摩的画面,因此,说猴行者来源于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还没有可靠依据。

除上述两派说法之外,还有混血猴说、佛典来源说等,都不无一定道理,但任何关于猴行者形象的一源说,或者多源混血说,都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猴行者悟空,与民族神话中的无支祁有密切关系。但猴行者是佛教的产物,与佛教文化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何况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各方面的影响既深且广。因此,我认为,猴行者的形象,是以淮水神猿为主体,又受到佛教经典和艺术中所描写的猕猴故事的影响,融合创造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混血猴,但取经图中猴行者和《西游记》中孙悟空表现的机智、勇敢、正直、忠诚、不畏强暴、随机应变等精神和朴实、憨厚的品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它的艺术生命力,在千百年后仍然光彩照人。

玄奘取经图看来不是独立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变或普贤变中的插曲,但它却充分表现了玄奘与观音菩萨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
 


相关敦煌与玄奘西行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