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取经
玄奘从长安出发,经新疆到印度,走了将近一年时间。其间,从长安到新疆哈密,用了三四个月时间,算是真正迈出了大唐国门。又由哈密到吐鲁番,停留两月。然后从吐鲁番出发,经新疆的焉耆、龟兹,出天山山脉的素穆尔岭,过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热海、铁门,翻越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历20余国,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北印度境内。时年29岁。
从新疆到印度,一路上困难重重,艰辛异常,这是事实,但是真正起到保驾护航作用的并不是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干人物,而是高昌王麦文泰和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由于他们的帮助,玄奘很少受到西域诸国的阻拦,倒是凌山、热海、铁门、大)山等自然天险,给玄奘西行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仅过凌山后,高昌护送人员“馁冻而死者十之三四,牛马逾甚”。这是一次艰辛而又伟大的远行。
高昌留僧
唐贞观元年(627年)年底,玄奘进入新疆后,在伊吾国住了十几日,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正准备从哈密起身向焉耆行进,不料高昌国专使已到伊吾,特请玄奘前往高昌。
高昌国在今吐鲁番盆地,这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火焰山”,《西游记》中说的“火焰山”就在这里。当地称之为“克孜勒塔格山”,最高处海拔851米,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10公里,自吐鲁番向东延伸到鄯善县以南。山虽不高却极有气势。此山寸草不生,皆由红色沙岩构成,如一条红色巨龙横卧于吐鲁番盆地,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烟雾腾腾,酷似喷射的火焰。夏季此地地表温度摄氏60度,火焰山上则达到摄氏82郾3度。人到这里确有头皮发烫、地皮烙脚的感觉。当地人说,在火焰山的沙窝里能“煮”蛋,在石头上能“烙”饼,这并非文学夸张。火焰山的确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唐代诗人岑参写火焰山说:“火山突兀赤亭口,焰出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说:“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得进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里。”
玄奘到过火焰山下的高昌国这是事实。他是唐贞观元年(627年)腊月底或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随高昌使者来到这里的,腊月到正月的吐鲁番盆地,气温并不是很高,所以玄奘并没有感觉到烫热。他在高昌受阻并不是因为火焰山的炎热,主要原因是高昌王要劝留他住在高昌。而孙悟空智斗铁扇公主则是《西游记》中的故事。
当时高昌国与伊吾国毗邻接壤。伊吾国国势远不如高昌国强大,伊吾王很多事情都顺从于高昌王。
高昌国王叫麦文泰,素来信佛,他前几个月从凉州回来的商人口中已听到玄奘的声名,很想把玄奘留在高昌,教化安民,所以事前已派人到处打听。当玄奘到达伊吾后,在伊吾办事的高昌使臣很快把这一消息报告给高昌王,高昌王立即派出专使前往迎请。
高昌专使来到伊吾王府,见伊吾国王正在与玄奘说话,便对伊吾王略施一礼,然后径直对玄奘说道:“我王期盼高僧已久,现在听说高僧到此,特派我们前来迎请。望高僧能去高昌国小住几日,讲经说法。”
伊吾王说道:“我与高昌王有约在先,谁先接到高僧,就请高僧先在谁的国家里讲经,如今是我先接到高僧,我正准备让高僧在伊吾讲经。”
使者道:“那是私下里的玩笑话,大王岂能当真!如果大王不肯放行,恐怕我王将率兵相请了。”
伊吾王面有怒色,但不再吱声。因为他知道高昌王的性格,从心底里也不愿为小事与高昌弄僵。
玄奘见状,赶紧对高昌使者说道:“贫僧从大唐而来,欲去天竺取经,只是路过此地,望使者回去代玄奘多多拜谢高昌王的美意,恕贫僧不能前往。”
使者道:“我无论如何也要请到高僧,不然我的性命就难保了。不单是我一人,恐怕沿路恭候的人都要被我王砍头。”
玄奘为之一怔,眼神转向伊吾王。伊吾王改口说:“高僧还是随他去吧。这高昌王的确是笃信佛教的人,一定会善待高僧的。高僧若不去,只怕我伊吾国也会有刀兵之灾了。”玄奘见伊吾王如此一说,只好答应前往高昌。
高昌国在汉代称车师前部国,中原地带常称之为高昌壁。东晋时前凉张俊平高昌,改置郡县,高昌壁改称高昌郡。玄奘西行经过时,正值高昌王麦文泰在位第7年,高昌介于大唐与西突厥之间,号称独立的割据小国。疆域南接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东连敦煌,西抵库车,北邻敕勒。高昌王表面上依附于唐,保持朝贡关系,而实际上又臣服于西突厥,与西突厥王结成姻亲,往来甚密。
玄奘随高昌专使离开伊吾,走了大约6天时间,方到达高昌国边境白力城。当晚,在白力城更换马匹,连夜赶路,至高昌国王城交河城时已是夜半三更。
高昌王率文武百官恭候已久,闻报,大开城门迎玄奘入城。从城门到王宫,灯烛辉煌,照耀如同白昼,寺院僧众及城中百姓夹道迎接。高昌王引玄奘进入王宫后院,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参礼毕,当晚安排玄奘在一重阁宝帐中歇息。
且说高昌王邀请玄奘的真正目的,是想把玄奘长留高昌,所以远迎近接,礼数非常周到。第二天一早,高昌王前来问安。他向玄奘说道:“沙路艰辛,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不知隔绝了多少行人。高僧能单人独骑,穿越800里沙碛,真是奇迹,非有超人的胆识不能到此。”玄奘应道:“一路上多亏友人相助,才化险为夷。贫僧才学疏浅,无功无德,受大王厚爱,实在担待不起,心有不安啊!”
高昌王说:“但住无妨,高昌国举国信佛,向来以佛教义理教化于民。高僧到此,实是百姓的荣幸。”
高昌王接着说:“我从前跟父亲到过中原,曾游历东西二京和燕晋之地,见过很多高僧,未能引起我的仰慕。自听了高僧的大名,好像旱地遇雨,期盼已久。高僧如能长住高昌,作为国师,教化安民,实是高昌之福啊!”
玄奘明白了高昌王的心意。回高昌王说:“高昌富庶,国势强盛,都是大王治理有方,不过贫僧爱莫能助。贫僧离开长安前,已发过宏天誓愿,不取回真经,决不回头。如今功德未成,不能中途罢休啊!”
说话间,高昌王早已安排好早餐,君僧同席而坐,用过早餐。高昌王调整了玄奘住所,在王宫内另择一清雅住所,准备让玄奘长住,并派武士守护,沙弥伺候。随后又请来本国两位高僧前来陪伴,任务是劝说玄奘留住高昌。
且说高昌王派来的两位高僧,一位叫彖法师,早年留学长安,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高昌王一直很敬重他。另一位叫统法师,年高80,戒行清净,也是一位有道高僧。这两位大师很高兴与玄奘在一起,与玄奘同吃同住,畅谈佛理,并向玄奘介绍高昌国风土人情。但话题牵扯到留住一事,玄奘便婉言谢绝。
一次彖、统二法师听了玄奘冒险出国的经历,便对玄奘说:“高僧私自出境,将来回国后还是要受罚,不如就此留在
高昌吧。”玄奘道:“我既然是提着头颅出国的,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将来受罚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主意已定,请大师不可再提挽留一事。”
十几天过后,高昌王每日问寒问暖,供给周全,无论两位大师怎样劝说,玄奘都不肯答应留在高昌。气急之下,高昌王想采取强硬办法逼玄奘就范。一日,高昌王对玄奘说:“我贵为一国之君,万乘之尊,乃请高僧长住高昌,高僧如再不答应,只有护送大师回长安了。”
玄奘见高昌王话中带刚,但又觉得他出于至诚,也不嗔怪,依然平心静气地说:“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远行天竺,是为了寻求佛学真谛,而不是为了贪图安逸,如果大王一定要一意孤行,那么只有将我的骸骨留在这里了。”
又过了数日,高昌王依旧没有放行的意思,而是像往常一样,周到地侍奉,殷勤地供养。玄奘急于西行,只好用绝食的办法,以示抗争。一连三天,玄奘跏趺不动,盘腿而坐,闭目静坐,不发一言。无论彖、统二法师怎样相劝,玄奘始终粒米不进,滴水不沾。第四天,眼见玄奘气息微弱,面色苍黄,而仍然是一种倔犟不屈的神态。
彖、统二法师对高昌王说道:“高僧借禅定之型,行坐化之实。看来玄奘的确是位不图功名、不为富贵的圣僧。如果高僧这样圆寂,恐怕我们都成了佛门的罪人。”
高昌王听彖、统二位法师这样一说,猛然醒悟,惟恐酿成大祸,急忙走进玄奘住室,扑通一声跪在玄奘面前,大声说:“请师父恕弟子无礼,弟子不该以一己之私欲强阻高僧西行。请高僧赶快进食吧!” 此,毕恭毕敬,没有丝毫怠慢。麦文泰的虔诚,使玄奘第一次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在域外的特殊韵味。
玄奘讲经结束,准备起程,高昌王已做好了送行准备。他让玄奘剃度了4名沙弥,随玄奘同行,侍奉玄奘路上的住行。赶制了30套四季法服,一套防沙面罩以及防寒手套、皮靴等物,供玄奘路途使用。还准备了黄金百两,银钱3万,绫绢500匹,作为玄奘途经西域诸国时的馈赠礼物和路上开销。为载送这些物资,又准备了30匹骏马,25名兵役替玄奘送行。为了让玄奘顺利通过西域,给沿途诸国国王写了24封信,每封信附绫绢一匹作为信物,请各国国王关照玄奘。另外考虑到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在西域诸国的地位声望,特遣殿中御史欢信带绫绢500匹,珍奇物品两车去见统叶护可汗。利用姻亲关系向统叶护可汗修书一封,说明玄奘是他的结义兄弟,欲往婆罗门国求法,请可汗爱屋及乌,沿途给予关照。
一切准备就绪,玄奘十分感动。临别前夕,玄奘两手空空,无以回报,写成《谢高昌王启》,表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再三说明了自己的西行动机和志向。写成交给高昌王,高昌王读完,满怀离情,无法成眠,只好坐待天明。第二天东方甫亮,高昌王亲自检点送行人马,对护送专使欢信等人再三叮嘱,然后率在朝臣僚及城中僧俗,送玄奘出城。
至城外,分手在即,玄奘向高昌王说:“请王兄留步。倘若取经能平安归来,一定再来高昌拜望国王陛下和太后陛下。”高昌王说:“到那时御弟一定要多住些日子,嗯,起码要住上三年,御弟若不答应,我也绝食。”玄奘笑着应道:“就依陛下。”
直到走出很远,玄奘回头一看,见麦文泰在原地痴痴地张望着,久久不肯离去。
可汗护航
离开高昌后,玄奘与欢信等高昌护送人员排成长行,浩浩荡荡向西行进。过了十几天,经过无半城,笃进城,到达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县境)。玄奘归国后写《大唐西域记》记述西行经历时,就是从阿耆尼国开始记述的。
此国南北400多里,东西600多里,四面有山,道路崎岖,是西域诸国中的一个弱小国家。气候温和,舒畅宜人。居民多穿毛织品衣着,剪发,不束巾帻。国王喜好勇略,民风崇尚旷达豪迈。文字取法于印度字母而稍加增减。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2000多人,信奉小乘佛教。教义戒律完全遵循印度。
在玄奘一行前往阿耆尼国王城的路上,遇一佛教圣迹,名叫阿师父泉。此泉在大道旁边的沙崖上,崖高数丈,泉水从半崖涌出,行人抬头可见,甚是奇特。此泉地址在今新疆托克逊县西南的阿格尔布拉克。问起此泉来历,玄奘感到更为神奇。
当地传说,从前这里并无水源。有个上百人的商队路经此地,所带的水用完了。但见旷野千里,渺无人烟。正在干渴难忍之际,商队中有一行脚僧同行,他除了衣钵,别无他物。途中所需食物,全靠商队供给布施。随行以来,少言寡语,谁也不知他的来历。正当大家为断水而焦急的时候,行脚僧不慌不忙,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对大家说,要我求水须先依我三件事。第一,先随我拜佛。第二,接受三皈五戒。第三,我上崖求水,大家须在下面祈祷,口中连念“阿师父赐水”。商队在危难之时,只好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行脚僧登上沙崖,商队的人们跪在下面祈祷,奇迹果然出现,沙崖的半腰间突然涌出一道清泉。商队复活了,大家喝够了,盛水的皮囊装满了,却不见行脚僧下来。上去一看,万万没想到行脚僧已坐化逝世了。刹那间,欢欣鼓舞变成了巨大的悲哀。商队哭声震天,哀悼这位救命菩萨。
按照西域习俗,商队的人们将他的遗体火化,在他坐化的地点,用砖石砌成一座塔,安放他的骨灰,让后人纪念。从此这个奇特的山泉,水源不断,为往来商旅提供泉水。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那个行脚僧的姓名,为了纪念他,按照当时的祈求语称此泉为“阿师父泉”。
在阿师父泉住宿一夜,与数十名胡商同住。当晚,胡商贪先贸易,夜中私发,前行十余里,遇盗贼劫杀,无一人逃脱。及至次日玄奘等人赶路,经过胡商遇难之地,只见胡商尸体横七竖八,躺在地上,财产全无。又渡河南行40里,抵达阿耆尼国王城。国王率大臣迎接,玄奘入城,补给供养。惟因阿耆尼国与高昌有隙,不肯给马,玄奘停宿一夜而过。
离开阿耆尼国王城,行700里,到达屈支。屈支,今新疆库车,古称龟兹。在西域诸国中,并不算大国,但佛学兴盛。有100多所寺院,5000多僧人。从屈支再往前行,便是葱岭。当时已是寒冬季节,葱岭冰雪封冻,骡马不能前行,只好在屈支停留了两个月。
在屈支国,玄奘接触最多的人是木叉菊多。此人是该国佛学泰斗,曾留学印度多年,对印度的声明学即语言学有深刻的研究。自国王以下,屈支国的人对他都十分敬重。起初,菊多大师常对玄奘有轻视傲慢之语气。相处日久,玄奘向他请教梵文中的问题,与他讨论佛经义理,彼此增进了了解。菊多不再倚老自重,他对屈支王的叔父智月法师说:“这位大唐和尚很不容易应对,印度的壮年学者未必有他那样渊博的学识。”
两月后,雪地解冻,屈支国王增派驼马,送玄奘西行。经拜城,到达葱岭北隅的凌山脚下。准备翻越凌山天险。
凌山,即今天山山脉腾格里山穆素尔岭。又名冰达坂。此山高7000米,终年积雪,冰冻不化。山下仰望,白皑皑一片冰雪,上与云连,俨然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冰山。山坡结冰,又冷又滑,立足不易,攀越艰难。山上冰凌成峰,高达百尺,奇形怪状。遇有雪崩发生,冰峰断裂,巨大的冰块满山滚落,夹杂着狂风暴雪,行人吉凶难测。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是这样描述凌山天险的:
至凌山,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赫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玄奘与高昌护送人员翻越凌山时,走了七天七夜。因为整个凌山没有一块干燥之地,更没有人家,所以只能“悬釜而炊,席冰而寝”。过凌山后,同行人员中因冻饿而死者十有三四,驼马死得更多。
越过凌山又遇热海。热海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即伊斯塞克库尔湖。热海并非海水是热的,而因水质咸苦,终年不结冰,故有此名。热海东西长,南北狭,周围1500多里。海中波涛汹涌,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在没有大风的情况下,也是洪波数丈,令人惊心动魄。海的四面环山,众流汇集,鱼龙混杂,灵怪的事迹常有耳闻,所以无人敢生网钓之念。来往行人听到热海的许多怪事,都惴惴不安,心有余悸。
玄奘一行沿热海向西北行进。约六七天到达素叶城。素叶城在今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附近。当时是西域各国的一个贸易中心,商业繁华,也是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的都城所在地。玄奘行至素叶城郊,忽遇一队突厥骑兵,背挂弓箭,牵犬驾鹰,迎面而来。最前面的一人便是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原来,可汗正欲出城打猎。
这时护送玄奘同行的高昌御史欢信,认识统叶护可汗,他拿出高昌王的书信和礼单与可汗相见。可汗看后非常高兴,大笑一声说:“原来是大唐和尚到此,失敬失敬。”遂率人马与玄奘一同返回城中,安顿玄奘人马歇息。随后再三慰问旅途辛劳,犒赏护送人员。
进入素叶城,玄奘最担心的是统叶护可汗的态度。因为当时统叶护自继承了兄长射匮可汗的王位以来,西突厥处在全盛时期,疆域逐步扩大,西域诸国都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统叶护是西突厥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句话,关系到玄奘能否顺利西行。玄奘私下问欢信道:“几天来可汗对我们热情接待,总不会像在高昌那样硬行留我吧?”
欢信道:“不可能。如今可汗的儿子娶了我高昌王的妹妹,你又是高昌王的义弟,可汗是会按照高昌王的请求帮助你西行的,再说,现在大唐厉害,可汗惹不起,现在他正欲娶大唐公主,与唐朝结亲联姻,虽然此事正在酝酿之中,但可汗迟早是大唐的女婿,所以现在凡遇到大唐来的人他都恭敬有加,以礼相待,高僧不必多虑。”
几天后果然不出欢信所料,可汗已开始派人准备玄奘路途所需了。玄奘安心下来,在素叶城停留数日,为可汗的臣民讲示五戒十善及《波罗密经》。离开素叶城时,可汗令通晓汉语的手下官员摩咄等人,陪同玄奘西行,并写了数十封国书,遣使奉书先行,分送所属各部,书信中嘱咐各国国王,沿途迎送,不得怠慢。凡有名僧圣迹之地,务必安排参访。临行前,再三叮嘱摩咄等人,要途中小心侍候,务必要送到印度边境方可回国复命。这些安排为玄奘顺利到达印度,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西域见闻
玄奘离开素叶城后,欢信等护送人员返回高昌复命。可汗派出的摩咄等人接替护送。经数十国,玄奘一行来到西突厥军事要塞——铁门关。
铁门关在前苏联乌兹别克南部,即杰而宾特之西约30公里处。这一带是一座蕴藏着丰富铁矿的大山。山的表面全是奇峰怪石,寸草不生,颜色漆黑如铁,故称铁门。附近山路崎岖弯转,尽在悬崖峭壁之间。玄奘一行扶壁前进百余公里,走到山巅,只见西突厥兵在这里依山建门,安营扎寨,是为军事要塞。再往前看,在通往上下山的通道上,果然耸立着两扇巨大的铁门,镶在两峰峭壁之间,如一道闸门,迎面阻挡着行人。铁门雄浑厚重,上悬许多铁铃,遇有闯关撞门者,铃声大响,是起晚间报警作用。玄奘与摩咄等人上前,向守门军士递过可汗书信,军士开门放行。
过了铁门下山,便到了睹货罗国。此国在今阿富汗境内,又名吐火罗国,汉代称之为月氏。当时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上,东扼葱岭,西接波斯,南邻大雪山,北拒铁门关。国内有条大河自东向西横穿全境,堪称是一块沃土。可惜玄奘到时,此国王族衰微,无力振作,地方酋长拥兵自重,群雄割据,全境分为27个小蕃国,都成为突厥控制下的附庸。所幸境内百姓不欺不诈,尚能彼此相安,少闻争夺杀伐之声。
过睹货罗国又到活国。活国即今阿富汗的昆都士城。在这里玄奘停留两月,亲眼目击了活国的宫廷政变。活国国王名叫胆度设,他是统叶护可汗的长子,高昌王的妹夫。玄奘到达活国的时候,高昌公主已经去世,胆度设又正在病中。他听说玄奘从高昌来,又带着高昌王和可汗的书信,自然把玄奘当做亲人般看待。玄奘顺从他的愿望,多住几日,以慰病中的王子。过了几天,胆度设亡故,其子特勒登上王位,国中议论纷纷。
原来,胆度设之死,是被人所害。胆度设的妻室不止高昌公主一位,特勒是前房王后所生。高昌公主死后,继娶的王后行为不正,受特勒挑唆唆使,乘胆度设病重,以药毒死亲夫。其时,高昌公主所生子女年幼无势,只好任由弑父逆子特勒登上王位。特勒阴谋得逞,登上王位,便娶后母为妻。玄奘闻悉这件有违人伦的惨事,本欲迅速离去,但又不便在该国国丧期间辞行,只好强忍不平,在活国又住了一月,待国丧结束后,才向特勒辞行。
玄奘由活国向西南行进,经傅伽浪国然后到了傅喝国。傅喝国在今阿富汗境内的巴尔黑城,素有小王舍城之称。佛学昌盛,人才辈出,佛教圣迹保存很多。城南有座佛寺,名叫纳缚寺,是该国先王所建,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玄奘在这里礼拜了佛澡罐、佛齿、佛扫帚等释伽牟尼的圣迹。还认识了一位名叫慧性的年轻小乘高僧。他从北印度来傅喝国讲学,对《阿毗达摩》《伽延》《俱舍》《可毗云》等佛学经论无不通晓。当他知道了玄奘的身份志向后,便高兴地向玄奘介绍印度佛学界的情况,玄奘提出一些问题向他请教,他都能精熟地解答。在傅喝国一个月,二人亦师亦友,相聚甚欢。
从傅喝国再往西行,经过阿富汗境内的哈斯城,转往东南行,进入大雪山,即今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
大雪山长达1000多公里,满山冰雪,终年不化。山外阳光明媚之时,山内却是飞雪连天。这里没有炎热的酷暑,没有春暖花开的季节,只有千里雪飘的寒冬。就是盛夏季节,一样是冰封道路,积雪填满山谷。比起先前经过的沙漠、热海、铁门,别具艰辛。
大雪山的路途绕山临崖,尽是羊肠小道,积雪覆盖路面,步步惊魂。玄奘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在厚厚的积雪中吃力地将腿拔出来又踩下去,踩下去又拔出来。不停的大雪把山中覆盖得沟满壕平,已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崖。突然脚下踩空,积雪坍塌,玄奘惊叫一声,头朝下倒栽了下去。在山坡上拖出一条长长的壕沟。咚的一声,玄奘的光头重重的撞在半山坡的一截树桩上,撞得他眼冒金星。他顾不得疼痛,双手乱抓,抓住了树根上的枝干,便再也不松手了。在山崖上吓傻了的摩咄等人,连忙放下绳索,把他拽了上来。玄奘脱险,连念几声“阿弥陀佛”,心神慢慢镇定下来。
大雪山一带有睹货罗、梵衍那、迦毕试等国,走完300公里雪路才出睹货罗国境。梵衍那国与睹货罗国紧邻,在今阿富汗巴曼城,也是大雪山的一个小国家。居民依山傍崖而居,国都顺山势而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民性率直,信仰多样。一切神祗都在祀奉之列,佛寺僧人多习小乘佛教。梵衍那王城有释伽牟尼立像,石刻雕凿,高达十四五米。还有一尊佛入涅槃卧像,长40米,庄严微妙,巧夺天工。玄奘在梵衍那王城停留半月,瞻礼佛像、佛牙、罗汉钵、阿难尊者法衣等圣物。离开梵衍那国境第二天,途经黑岭,又逢大雪封路,迷失方向。遇一伙猎人,问明路径,才走出黑岭进入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城,是大雪山一带的一个强国。位居山凹,北靠雪山,东南西三面有黑岭所围。国王是刹利族人,精明英武,爱民如子,信奉佛教。国内100多所佛寺,僧众不下6000人,多习大乘佛教。寺院富丽堂皇,清静庄严。
玄奘一行到达迦毕试国后,受到国王及寺院僧众热烈欢迎。各大寺院住持争相迎请,如能住进他们的寺院便引以为荣。前来迎请的寺院住持中,有位是沙洛迦寺住持,他向玄奘介绍说:“本寺是汉家王子所建。相传汉朝皇帝为了结好西蕃,特将一位皇子留在此地作为人质,国王封给他土地,他在这里建国立业。本寺就是这位王子所建。高僧既是中土来的,与沙寺有缘,理应先住敝寺。”玄奘见他谈吐有礼,殷勤持重,便率随行人员住进了沙洛迦寺。
来到寺中,见壁画上有汉朝皇子的图像,玄奘暗暗赞叹寺中僧人确有饮水思源之情。他听寺中僧人介绍说,汉皇子建寺时,曾在寺院东门的大神像脚下,埋藏了无数珍宝,拟供日后修补寺院用。但是,就在玄奘到来之前有一位贪财的蕃王想夺取宝藏,率人强行挖掘,突然晴朗的天空卷起乌云,电闪雷鸣,佛像顶上有一鹦鹉塑像,竟振翅尖鸣。贪财的蕃王和士兵都突然晕倒,醒来后,疑是神灵警示,皆仓皇逃去。
还有一次,寺中佛殿上的金顶法轮,日久毁损,寺僧想取出宝藏修复金顶。不料刚开始动土,竟从地下发出震吼声,众人惊异,从此无人敢生取宝之念。
沙洛迦众僧见玄奘相貌非凡,端庄如神,学问渊博,修养高深,且听说一路西来,大难不死,逢凶化吉,都想到玄奘恐有神灵护佑。便向玄奘陈述原来取宝之事,恳请玄奘祈求神灵,准许取宝。
玄奘见寺院多年失修,确需营资维护,决定一试。大家同往佛像前焚香祷告。玄奘致告辞,说明寺僧开宝的目的用处,并再三申明自己作为佛门弟子,愿意负责监督事宜,不使宝藏另有它用。
祷告完毕,寺内众僧开始挖掘,竟然平安无事。挖至七八尺深时,掘出一具铜箱,里面装有数十颗明珠,数百斤黄金。大家见完全够修复寺院之用,便停止挖掘,填土埋坑,恢复地平。由此众僧更钦佩玄奘,认为他道行高深,足以通神。而玄奘再三解释说:“本欲一试,谁知能有如此顺利。如要说个中原委,恐怕是众僧功德和诚心所至吧。”沙寺取宝后,玄奘受国王之请移住大乘佛寺,为国中僧俗举办佛学讲座。国王同时请来本国三位著名高僧轮番开讲。讲经时,这三位高僧在佛学领域中各有专精,可是除了本身专研的一宗一派之外,不能对佛学理论有全面的照应,只有玄奘归纳众派,赅括各宗,对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能按佛经要旨,作切要的说明。国王信重大乘佛法,喜欢听玄奘经论,讲座结束后以纯锦五匹答谢玄奘。
离开迦毕试国,便进入北印度边境,不再属西突厥势力范围。统叶护可汗派出的摩咄等人,完成了护送任务,与玄奘辞别,回素叶城复命。这时玄奘屈指一算,从高昌到印度边境,已经过了大小29个国家,一路上走了近一年光景。